第20版:观察 上一版3  4下一版
 
版面导航

第01版
头版

第02版
要闻

第03版
要闻
 
标题导航
首页 | 版面导航 | 标题导航 |
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
一场漂亮的污染防治攻坚战
——看湘潭如何擦亮高质量发展“绿”的底色

  彭 婷  黄艳红

  东经111°58′,北纬27°20′55″,这里是伟人故里——湘潭。

  岁末年初,穿行在湘潭的大街小巷,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。绿色湘潭、美丽湘潭青春勃发。

  今年以来,湘潭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守护好一江碧水”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”的殷殷嘱托,锚定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,大力推进美丽湘潭建设,坚定打好污染防治这场硬仗,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显著提高。在政协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活动中,该市获全省第二季度第二名、第三季度第一名的好成绩。

  重拳出击,提升“气质”

  12月25日,走进我国南方千万吨级精品钢材制造基地——湘潭钢铁集团,一根“穿着”蓝天白云“外衣”的烟囱十分醒目。企业从这里排出的烟,全部经过除尘系统过滤,符合环保标准。

  今年10月,文旅部公布69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,国家3A级旅游景区湘钢文化园榜上有名。从“傻大黑粗”的钢铁企业,到国家级旅游景区,湘钢的蜕变,是湘潭重拳出击护卫蓝天的一个缩影。

  湘潭建立“蓝天保卫战”高位推动机制,市委书记、市长、分管副市长每天在“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调度微信群”内调度、督战。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,市委书记每半年召开1次点评会,市长每季度召开1次讲评会,分管副市长随时调度抓推进、解难题,抓落实、促成效。 

  在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,湘潭出台《大气污染状况及来源解析的报告》,为精准防控打下坚实基础;出台《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提升工作方案》,让任务清单化、措施项目化、目标年度化,推进行动计划落地落实。

  此外,湘潭还在全省率先建成138个小微站,实现市城区小微站全覆盖。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研究判断、数据分析、现场溯源等,构建高效预警预报体系,对空气质量异常高值数据、高值热点及时溯源、及时处理。在部分国控点气象仪器损坏的情况下,该市所有国控站点均配备气象五参数仪器,并在每个国控站点加配手持式监测设备,为科学研判污染来源、精准落实防控措施提供保障。

  《蓝天保卫战“重拳整治”十条措施》《蓝天保卫战精细化管控工作方案》《“蓝天保卫战”问题整治及专项执法行动方案》……湘潭立足实际出台系列方案,坚决整治思想懈怠、落实乏力、执法不严等现象,通过媒体公开40余起生态环保典型案例,释放违法严惩信号,将蓝天保卫战职责全面压实。

  根据空气污染状况,湘潭开展分级分类管控,实行空气质量“以日保周、以日保月、以月保年”工作机制,全面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,制定《特护期应急减排实施方案》,科学开展应急减排。今年,该市创新开展临界天气应急管控措施,启动61天应急减排管控,成功避免1天重污染天和24天轻度污染天。

  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今年,湘潭突破重重困难,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.67、PM2.5浓度为37微克/立方米,均创新标准执行以来历史新低,改善率分别居全省第一、第二;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%,创新标准执行以来历史新高,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3天,改善率居全省第二。

  精准治污,改善水质

  湘江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。奔腾不息的湘江,哺育了勤劳善良的湖湘儿女,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。

  为了一江碧水向北流,湘潭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、刮骨疗毒的勇气、攻城拔寨的拼劲,大力加强水污染治理、水环境保护,誓还湘江千里碧水,还湘潭人民鱼翔浅底、漫江碧透的江景画卷。

  近年来,湘潭对河湖突出问题进行靶向治疗,真刀真枪,向“河湖顽瘴痼疾”宣战。针对港口码头污染,该市完成20多处取缔、提升类码头、渡口整治,出台《港口码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设施要求》,实现港口码头污染防治全面升级,全市港口码头展现出干净、整洁、现代、规范的新面貌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。

  同时,湘潭加大执法力度,累计对百余家不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停产整治,通过集中打击处置问题,对破坏河流、水库生态环境的行为形成震慑高压态势,河流、水库生态功能得到较好修复。

  位于湘乡的水府庙,是湘潭唯一大型水库。过去,这里非法围垦、非法采砂、非法网箱星罗棋布,乱象丛生。

  近年来,湘潭市先后投入3亿多元,开展水府庙水库生态环境治理。通过整治,水府庙水质从劣Ⅳ类甚至劣Ⅴ类改善为稳定在Ⅱ类,部分月份达到Ⅰ类,“湘中明珠”神采再现。

  “鸟中大熊猫”黑鹳、濒危鸟类东方白鹳、曾在国内绝迹的珍稀鸟类彩鹮、黄胸鹀、青头潜鸭、中华秋沙鸭……自2020年始,湘潭市摄鸟爱好者相继在湘潭拍到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“天下水府”又回到了最初最美的模样。

  在城区,爱劳渠的“华丽转身”,亦是湘潭“治水有方”的有力见证。

  爱劳渠建成之初,是一条灌溉、排涝的主渠道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周边生活污水、种植养殖尾水直排渠沟,不足5米宽的渠道内满是垃圾,成了人见人厌的“臭水渠”,附近居民苦不堪言。

  民生无小事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湘潭按照“系统化、流域化、源头化、统筹化、常态化”思路,通过精准排查、科学设计、精细施工,推进管网修复和雨污分流改造。如今,爱劳渠已恢复往日水清岸绿的模样。

  湘潭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:截至11月底,该市今年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%、省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92.9%、国控省控断面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,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。

  青山常在,绿水长流。今日莲城,一汪碧水惹人醉。

  源头防控,修复土质

  竹埠港,过去的老化工区,土壤污染严重。自湘潭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,坚决全面关停辖区28家化工企业,并全面完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后,它又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——竹埠港新区。

  除竹埠港外,位于雨湖区的锰矿,也实现了从“百年锰都”之殇到“生态两型”之路的蜕变,培育出湖南裕能、湘潭电化等一批新能源材料生产企业;五矿湖铁“腾笼换鸟”,渣场变身“绿色园区”;位于岳塘经开区的原湖南南天农药厂,现在已是长株潭生态“绿心”保护区……一个个化工园区和企业之变,源于湘潭从源头防控,大力修复土质。

  去年,湘潭获批开展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,成为全国“十四五”期间13个先行区建设城市之一。该市以此为抓手,策划9类18个项目,运用调查、排查及探索新的处置方式,清理废渣、渠道,清除底泥,守护好一方“净土”,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,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%。

  湘潭开展全域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,目前已完成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灌溉水(底泥)276个点位初步调查,正在针对重点渠道进行加密监测调查;同时,布设大气沉降监测点100余个,开展长期观测,分析耕地土壤镉等重金属累积风险;该市还在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布设一部分短期(半年)大气沉降监测点。

  据介绍,下一步,湘潭将结合国控、省控土壤背景点等监测数据,分析特排限制执行区域(湘潭县、湘乡市)大气沉降变化趋势,形成“一张网”(大气重金属沉降监测网)。

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贺丰炎表示,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、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,锚定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和全市“四区一地一圈一强”建设要求,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,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不断擦亮伟人故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“绿”的底色。
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
  ©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
copyright © 2008 VOC.COM.CN, Geo Info.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: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:湘ICP备10011883号